增强敬畏之心 祛除干部“诟病”
——关于建设清廉隆林的思考
来源:右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05 09:45
近日,笔者再次翻阅了著名战略学专家金一南所著的《苦难辉煌》,感悟颇多,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敬畏之心。正如书中所写,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英烈的献身。人性的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而是在共产党人遭遇一个又一个失败,在前景最暗淡的境况下展现出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21师师长胡天桃被俘,让国民党无法理解的是,一位红军的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穿着几件打满补丁的单薄衣裳,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桃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敬畏之心。
反观当前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敬畏之心,反腐底线守不住。现实工作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是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一些党员干部对百姓缺乏敬畏之心,缺乏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负责的意识;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在人生目标上缺乏高远追求,觉得“人生既然苦短,何不及时行乐”,于是一味沉溺于奢侈享受,自甘放纵堕落,最后锒铛入狱,让人惋惜。
一、深刻认识清廉隆林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建设清廉隆林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成效体现。
建设清廉隆林,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的政治任务。建设清廉隆林,是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工作安排的一项重大工作举措,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建设清廉隆林,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建设清廉隆林,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清廉隆林,有助于促进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规则、清廉纪律、清廉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有助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提升隆林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建设清廉隆林的瓶颈及其原因分析
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是推进建设清廉隆林的梗阻。而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敬畏之心所致。所谓的敬畏之心,说白了,就是底线。党员干部要时常保持敬畏之心,也就是时常要保持底线。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底线,不打破底线,才能常存敬畏之心,推动清廉隆林建设。而当前,隆林党员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清廉作风“诟病”。
(一)缺乏敬畏人民之心。一些党员干部无视群众,高高在上,在群众面前优越感爆棚,群众来办事嫌麻烦,听取群众意见是“听而不取”,制定政策时“替民做主”,甚至毫无顾忌地伤害群众利益,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究其原因,是这些党员干部没有敬畏群众之心,缺少为民情怀。
(二)缺乏敬畏党纪国法之心。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党员干部缺乏敬畏党纪国法之心。2016年以来,隆林全县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379起,处理361人,其中受到党政纪处分的村党员干部就占61.5%。溃堤的大坝是因为自身不坚所致,人体许多疾病也是因为自身免疫力不强而患上的。他们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以至于逾越底线与红线。
(三)缺乏敬畏权力之心。一些党员干部忘乎所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了思想上的懒惰,作风上的飘浮,工作上的敷衍,行为上的放纵,信奉起“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来,利用手中的权力,追求享乐、释放自己的贪欲,干起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事情,疯狂地聚敛钱财,结果是翻身落马。隆林各族自治县交警大队原教导员L某,在担任自治县交警大队教导员、负责人期间,违反廉洁纪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最终受到严惩,根本原因就是他对权力缺乏敬畏,以至于权钱交易、权力寻租。
三、推进清廉隆林建设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自然环境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因此,如何优化干部从政环境,重塑良好的政治生态,成为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制度规矩是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屏障。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既要重视制度的健全完善,更要抓好执行落实。对党员干部而言,敬畏是自律的开始,也是行为的界限,只有对人民、对法纪、对权力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唤醒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自觉做到守纪律、明底线、行正道。
(一)引导党员干部常怀敬畏人民之心。纵观历史,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是社会发展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党员干部要心系百姓,勤政为民。尤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党员干部对待群众尤其是脱贫群众,更应该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知百姓冷暖,解决百姓所需、所盼、所愿。只有真切地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脱贫群众的家庭中,让他们真正实现高质量脱贫,才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党员干部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大有作为。
(二)引导党员干部常怀敬畏党纪国法之心。党纪国法是铁律和准绳,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不容挑衅,没有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毫不姑息打“老虎”,到不留死角拍“苍蝇”,诸多案例一再表明,不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党员干部作为推动各项事业进步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常怀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只有心怀敬畏,才能在党纪国法的底线红线、发展的普遍规律、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之中,约束好一言一行,认真履职尽责、奉献担当,为各项事业进步发展凝聚更多正能量。
(三)引导党员干部常怀敬畏权力之心。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剑”使得好坏,在于如何看待权力、使用权力。党的好干部杨善洲说过:“我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为人民币服务”。而别必雄、林长洲之流,将权力视为牟利的工具,大肆受贿,最终身陷囹圄。正确行使权力,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珍惜权力,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权力姓公不姓私,要守好公与私的分界线,要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
四、推进清廉隆林建设的举措
建设清廉隆林,最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要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作风整治和效能建设。2022年,隆林将开展效能提升年活动,对党员干部的“五大垢病”(宽松软、庸懒散、推拖迟、粗浅躲、浮虚飘)进行全面整治,革除党员干部作风弊病,强力推进清廉隆林建设。
(一)从思想上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发现问题,刨根问底,究其原因,方能对症下药。党员干部缺乏敬畏之心,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只有让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彻底转变,才能转化为践行清廉作风的实际行动。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肩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想方设法多谋为民之事。
(二)从学习上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当今社会日新月异,还想着用老一套方法解决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行不通。要从提高党员干部本领上下功夫,加强党员干部培养和历练,提高党员干部能力。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更要注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本领的提升。要聚焦短板弱项提升党员干部能力,引导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要坚持干中学、学中干,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讲究抓落实的时与效。
(三)从行动上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引导党员干部要发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能办的事马上办,难办的事想方设法办,需要协调的事合力去办,把工作往深里抓、往实里抓、往细里抓;要培养敢于担当的品格,敢于较真碰硬、迎难而上,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对策,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努力把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要严于律己,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四)从激励上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健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有为者有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能让歪风邪气占据主流,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让想干事能干事者上,让不担当不作为者下。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锐意进取的“猛将”“闯将”“干将”保驾护航,让他们勇敢作为,确保各项工作善作善成、取得实效。
(五)从监督上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从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上下功夫,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对那些不珍惜岗位、不愿作为的党员干部,绝不能听之任之,该调整的及时调整,该问责的坚决问责,以精准问责推动责任落实。
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来说,心存敬畏是重要的为人之本为官之道,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有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敬畏之心的缺失。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尤其是推进清廉隆林建设,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内心深处。 (作者系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书记 莫 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