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领航新时代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2-07-12 12:32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廷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十年不懈奋进,十年壮阔征程。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我们就会进一步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不断巩固提升,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增长引擎;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新时代万象更新、日新月异,很多领域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级的持续性累加,更是层次上的跳跃式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限生机活力和制度的无可比拟优势。

道路是党的生命,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面对世界大变局、世纪大疫情、中国大变化、民族大复兴这些前所未有的“大”因素碰撞激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实践的新革命、思想的新长征,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思想、观点和论断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坚毅和执着。

正确的道路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做保障,成熟的制度必须有坚定的道路做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阔格局中,镌刻着鲜明的制度印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九大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构筑起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

从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根本制度,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再到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既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了“四梁八柱”的制度支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大势、引领时代潮流,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揽全局、应变局、开新局,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022年1月6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天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5家党组的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样的会议已经开了8次。这是新时代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治国理政的最根本原则,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党章、写入宪法;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事、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网信……在事关民族复兴的重要领域,党中央组建一系列顶层机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

将党的领导贯彻和融入到意识形态、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法规接连出台,成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

不仅要“坚持”,更要“加强”;不仅是“领导”,更是“全面领导”。一系列基础性、创制性、战略性举措,使党中央真正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全党上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为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奠定坚实政治基础。

2020年3月6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所有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中西部22个向中央签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的省份一直开到县级。习近平总书记一声令下,全党行动、全国动员,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中国共产党超强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令世人惊叹。

在防控疫情斗争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在决战脱贫攻坚中,鲜红的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风雨袭来时,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的权威是最坚实的靠山。

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和国家才有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得到不断增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风华正茂的世界最大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成为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方向的根本性政治力量。

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夺取新的胜利,勇于自我革命赢得历史主动

“当时我也没想太多,说的都是心里话。”回想起当年和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交谈时的场景,年逾八旬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村村民崔荣海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习近平总书记做主心骨,再难的仗也能打赢。”崔荣海对记者说。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考察。告别时,村民们围了上来。崔荣海挤到人群前面,紧紧地握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您是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绝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朴素的对话,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和坚毅果决。

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也是新时代进行的伟大斗争中的关键一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构建起党全面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格局,形成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方针方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进入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常态化阶段。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反腐败就是同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说,“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正是我们党有核心、有力量的表现。”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重大特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重大要求,系统阐明敢于善于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复强调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敢抓敢管、敢于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面对霸凌威吓和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有效斗争,引领全球共同塑造国际新秩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党和人民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没有在挑战面前退缩,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履新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的落点,始终在人民。

2021年7月,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宣示。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了86次。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总书记看到我左袖口破了,特意让人给加的。”顾成虎说。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党的十八大后仅40多天,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外出视察,踏雪来到太行山区河北省阜平县看真贫。在顾家台村,他走进村民顾成虎家破旧的土坯房,心情沉重。习近平总书记走后,顾成虎发现收到的慰问品中比别家多了一件棉大衣。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5年到2020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7个专题会议系统部署、压茬推进,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足迹遍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翻山越岭到20多个贫困村访贫问苦。

从中南海到田间地头,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从老北京胡同到“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的重庆山村……行程万里,只为人民。

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双减”,从加强食品安全到狠刹浪费之风……柴米油盐,枝叶关情。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爱得深沉、爱得无我,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理念,更是行动。”虽然从医30多年,参加过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等多次突发公共事件救治,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对抗击疫情的湖北保卫战印象尤为深刻。

“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罗杰在抗疫前线全力救治一位87岁老人的故事。罗杰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那天问得很具体,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记了满满两页笔记。“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最重要的坚持。”罗杰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畏风高浪急,唯有砥柱中流。“两个确立”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顺应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还会遇到不少激流险滩,甚至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目标越是远大,航程越是艰险,越要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激发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光辉业绩。


值班编辑:李仙 校对:杨直旺 责任编辑:龙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