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应时代而动 为人民而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郝思斯 发布时间:2023-12-01 08:29
11月17日,第八届“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图为启动仪式上的舞蹈表演《凤凰来仪寻梦海丝》。 新华社记者 李昊泽 摄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举行。图为舞蹈表演《敦煌飞天》。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舞蹈始终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独特的身体姿态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旨归,呼应国家、时代和民族的文化需要而不断创新发展。围绕新时代舞蹈艺术如何更好地舞出中华文化气韵,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记者采访了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
让美的艺术更有文化,让美的涵养更加厚重
记者:舞蹈不仅是传达审美的艺术形式,也是连通古今的文化载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与文物、诗词、历史故事等形成了“梦幻联动”,成功地将中华文化的根脉融于艺术的表达之中。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地通过舞蹈作品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艺术之美,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
巴图:艺术是提炼生活、呈现文化、传载文明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我们的文化法则。不同艺术形式各具属性,各有观察美、表现美的特殊领域、介质和技术,都有感知生活、阅读社会、理解时代的独到之处。连接古今,贯通中外,推进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启发、借鉴甚或融汇,是艺术发展的常态,亦是艺术通过解放边界而寻求发展的不二之选。
今年“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大赛就明显体现出舞蹈艺术寻求其他艺术优长的主动姿态。“荷花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在今年入围终评的47个作品中,有取材于古画与壁画的《簪花一卷》《归义》《铅华·满壁》,有聚焦中华文明符号的《龙凤仪》《红山玉龙谣》《不染》,有着眼古诗词的《年年雪里》《江城子·记梦》《洛神》,有诠释古典神话的《东游》《雨后》,也有活化文物的《巴女拓影》《绿釉陶男俑》《三足问鼎》,还有从现代生活反观传统的《人在草木间》,还有挖掘革命历史题材的《那时花开》《南泥湾》,等等。
可以看出,我们的文艺创作者们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中华文化的深处进军。他们遵循中国古典舞审美思想的文化艺术脉络,在对文化艺术根源的追溯中寻求当代创作灵感,从汉画像石、两宋艺术、清末戏曲乃至儒释道文化中寻求题材,从古代历史人物中寻找具象的角色形象,从诗书画等艺术形态中创造由静而动的舞蹈形态,从古代礼乐中提炼抽象出意象表达,积极改进作品呈现的审美策略、空间策略、视觉策略和叙事方式,努力从既有认知定式中破圈,扩充古典舞的主题表达层次,以多重文化要素赋能古典舞的人文表达,赋予古典舞更浓郁的文化价值和更饱满的时代精神。这种“梦幻联动”的舞蹈艺术未来发展的价值在于,对于舞者而言要锻造有灵魂的身体,对于舞蹈创作而言要追求有文化的艺术。让美的艺术更有文化,让美的涵养更加厚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记者: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新时代的舞蹈工作者应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让舞蹈艺术更好地服务人民?
巴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到舞蹈事业,就是要做到为人民而舞。为人民而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天职。同时,舞蹈艺术教育也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舞蹈人才培养中潜心探索,满足人民对舞蹈艺术的美好需求。
提到为人民而舞,我想起北京舞蹈学院的重要创建人贾作光先生的故事。1947年,贾作光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便与蒙古族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坚持取材人民、表现人民、奉献人民,走上了为人民而舞的艺术之路。他曾说:“我是吃人民的乳汁成长起来的。我是大草原的儿子。我是人民的儿子。”他真挚地、深沉地热爱着人民,也以自己为人民而舞的行为践行着这份热爱。像贾作光先生这样德艺双馨的前辈先贤还有很多,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在引领艺术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为人民而舞的理念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为人民而舞,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追求人格的完善。把艺术生命同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精湛的艺术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以对人民悲欢的关切,舞动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努力为人民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要努力追求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为人民而舞,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提升艺术水平。高超的实力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是孜孜以求涵养的,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有久久为功的耐力、甘于坚守的定力、勇于拓展的创造力。要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瞩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向人类身体的最极限处挑战,才能在艺术上有新发现、新提炼和新表现。这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向人民学习,向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以艺术的方式,发掘、整理、加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无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生动故事,就是文艺创作最深厚的沃土
记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在您看来,应如何通过舞蹈作品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巴图:为人民而舞,需要时代的赋能。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坚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大格局中登高临流,方能心旷意远。我们的舞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才能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舞步、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满足人民群众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内在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无数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生动故事,就是文艺创作最深厚的沃土,等待我们去开采、记录、反映和艺术再现,需要我们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在新时代党的文艺政策引领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佳作频出。近年来,舞蹈界产生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敦煌》《到那时》《天路》等作品,都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北京舞蹈学院创排了一系列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原创作品,包括呈现延安文艺工作者们学习、劳动、创作和战斗场景的《杨家岭的春天》,以十个革命英雄故事为题材的舞蹈诗《那些故事》,以北京城百年变迁为题材的舞剧《百年正阳门》,以庆祝建党百年为题材的“‘为人民而舞’百年百部舞蹈作品专场演出”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院800名师生圆满完成《奋斗吧中华儿女》文艺演出和系列庆祝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1005名师生参与《伟大征程》文艺演出;116名学生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演绎《冰雪五环》《构建一朵雪花》……通过这些作品创排,努力践行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
新时代的舞蹈艺术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善于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萃取题材进行创作,在艺术实践中立足中国现实、服务人民、关注生活、讴歌英雄、书写时代,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成果。
让海外观众从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了解火热的当代生活,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
记者:中华文化日益走向世界,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应如何用舞蹈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巴图:舞蹈作为兼具民族性和国际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交流方式,在人类文明多元互鉴与交流融合中应发挥更大作用,让中国舞蹈成为世界观察和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桥梁之一。
用舞蹈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更多能在国际舞台舞出中国姿态的艺术人才。他们应以强烈的国际参与自觉、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开阔的国际艺术视野、独特的舞蹈艺术观念、专业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深厚的跨文化交流本领、高超的跨媒体传播能力,在国际艺术核心和前沿领域实现实质性参与,这是用舞蹈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需要艺术家与世界需要的深刻结合,因为艺术表达需要深刻理解艺术的综合社会属性,适应和驾驭艺术的发展环境。当然,我们也要瞄准世界艺术发展趋势,面向世界艺术发展前沿,追踪世界艺术人才动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吸引、汇聚全球顶尖艺术家参与中国舞蹈文化的国际传播。
推进中国艺术向世界的核心地带进军,需要我们在国际语境中强化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文化辨识度。一个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影响世界,就在于其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是我们影响世界艺术的价值基础。我们的作品要准确阐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真实体现中国社会变迁的真谛,艺术反映中华文明的价值。艺术表达的内容是艺术感染能力的关键,只要内容说服人、打动人,就能遍行天南地北,操着乡音亦可走向全球。优秀的国际作品既源于伟大的传统,也来自对当代的不断认识。要从传统中发现当代,将伟大的传统与伟大的当代结合起来,以国际化意识让海外观众从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了解火热的当代生活,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
值班编辑:杨钁鑫 校对:杨直旺 责任编辑:杨艳梅